2025年10月29日上午,麦田格特邀湖南师范文学院教授、教育学博士、湖湘语文倡导者黄耀红教授莅临麦田大讲堂,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场题为“打开文本阐释的可能空间”的讲座。

“可能性,才是文本与人生的生命力所在。”讲座开篇,黄耀红教授抛出观点。他以沈从文《边城》的开放性结尾“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,也许明天回来!”为例,生动阐释文本魅力的关键——相比“从此幸福生活”的确定结局,悬而未决的走向让每一代读者都能参与意义建构,使作品在持续解读中焕发持久活力。

为让理论更易理解,黄教授先明确文学作品的“艺术四要素”——作品、作家、世界与读者,随后以此为基础,梳理出文本阐释理论的三大演进阶段:第一阶段是“关注作者”,主张“知人论世”,结合作者境遇解读作品,例如从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,可清晰看出其诗歌风格的变化;第二阶段是“关注作品”,聚焦文本语言符号的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比如“这朵花真香”一句,能引发读者不同的联想;第三阶段是“关注读者”,以接受美学为核心,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。他强调,这三大阶段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辩证统一、相互补充的。
理论讲解后,黄耀红教授结合多则经典文本,示范了打开文本阐释空间的方法:解读《劝学》,突破解字释义,将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”阐释为“学习带来生命超越”;分析《盘古开天辟地》,提出分层阐释思路,低段教学可聚焦文字的韵律与故事的想象,高段教学则能挖掘“生死轮回”“天人合一”内涵;解读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打破固定模式,从“见自我”“见天地”“见众生”感受生命与家国情怀;讲解《爱莲说》,结合思想背景,将“爱莲”解读为不随归隐、不逐富贵的选择。

讲座尾声,黄耀红教授以杜甫四首春日诗切入,并与教师们提问互动,结合作答串联其人生轨迹——成都时期,诗风明快,对应他最幸福的阶段;长安沦陷时,作《春望》,用花鸟反衬悲伤;晚年作《江南逢李龟年》,借春景衬故友重逢的感伤。这一分析既打破“杜甫诗风仅沉郁顿挫”的标签,也让教师们直观感知到“个人境遇与时代对创作的影响”,呼应了开篇“可能性是文本生命力”的观点。

此次授课为教师们打开了文本解读的新视野,也明确了教学新方向——不用标准答案限制解读,要从文字品读延伸到文化思考。未来课堂上,麦田格师生将一起挖掘文字里的新意,让语文学习变成有发现、有成长的轻松旅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