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丨秋深露重,邂逅最美的寒露诗词_麦田格
全国咨询热线:400-0731-880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语言素材 > 节气丨秋深露重,邂逅最美的寒露诗词
节气丨秋深露重,邂逅最美的寒露诗词
2021-08-05 14:59:20    点击:1304    来源:麦田格
当夜晚的凉风开始吹透皮肤,带来一丝寒意,让阳台上的露水也快要凝结的时候,“寒露”就来临了。
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
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如果说,“白露”浸染出的是深秋的色调,那么“寒露”送来的就是从深秋即将转入初冬的消息。没有气温仪、湿度表的古人用“白露”、“寒露”、“霜降”这三个描绘水汽凝结程度各有不同的词汇,来勾勒由秋入冬的时节变化。相对于中国广袤的疆域,这样的划分当然不会有“数字化”的精确,但谁又会不喜欢这种带着诗情画意与脉脉温情的科学呢?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,含蓄的意象表达是一种美,哪怕是科学,也应该具有“美”的气质。所以,写起寒露时节的风,不会说风有几级,而是说:

九江寒露夕,微浪北风生。

——(唐·李群玉《桑落洲》)

桑落洲

唐代:李群玉

九江寒露夕,微浪北风生。

浦屿渔人火,蒹葭凫雁声。

颓云晦庐岳,微鼓辨湓城。

远忆天边弟,曾从此路行。

写起寒露时节的雨,也不会说雨有多大,而说:

野花似泣红妆泪,寒露满枝枝不胜。
——(唐·刘沧《秋日望西阳》)

秋日望西阳

唐代:刘沧

古木苍苔坠几层,行人一望旅情增。

太行山下黄河水,铜雀台西武帝陵。

风入蒹葭秋色动,雨馀杨柳暮烟凝。

野花似泣红妆泪,寒露满枝枝不胜。

不过寒露时节,最能激发诗人们审美情怀的,还是那泛着金黄的菊花。屈原说自己:

朝饮木兰之坠露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
——(战国·楚·屈原《离骚》)

从那时起,菊花就已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象征清新高洁的文化符号。不过,在屈原的笔下,菊花还只是一个“配角”,最早把菊花作为专门的审美对象,并留下漂亮文字的,却是三国时代那位率领大军攻入成都,灭掉蜀国的魏国将领钟会,他不仅军事谋略过人,写下的文字同样闪耀于那个文采繁盛的时代。

何秋菊之可奇兮,独华茂乎凝霜。
挺葳蕤于苍春兮,表壮观乎金商。
——(三国·魏·钟会《菊花赋》)

汉魏两晋南北朝,似乎是一个对菊花尤为钟情的时代。陶渊明的那首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

饮酒·其五

魏晋:陶渊明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是隐居生活的写照,没有菊花便衬托不出隐士的清高。不过,菊花并不只是隐士的象征,壮志凌云的汉武帝刘彻写起秋天来,也要以菊花入诗。

秋风辞

两汉:刘彻
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
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

他们喜爱菊花,不仅是因为菊花“独立寒秋”的芳姿与品格,更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食用菊花可以轻身、通神甚至求得长生。魏文帝曹丕就喜欢食用菊花养生,还把它当作灵药赐给近臣,希望能够帮助他们“辅体延年”,“以助彭祖之术(注:彭祖是传说中活了800岁的超级老寿星)”(三国·魏·曹丕《与钟繇九日送菊书》)。而陶渊明也是菊花美食的爱好者:

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

——(魏晋·陶潜《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七》)

他把带着露水的菊花采摘下来泡酒喝,认为这样可以忘掉世间的烦恼。直到唐宋,在这个时节饮用菊花酒依然很流行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弟弟王缙,身处荒凉的边关,恰遇寒露前后的重阳节,让他感到遗憾的,不是
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——(唐·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)
今日登高樽酒里,不知能有菊花无。
——(唐·王缙《九日作》)

菊花也并非总是超凡脱俗的,在起兵反唐的落地秀才黄巢的笔下,怒放的菊花是不满、是绝望、是愤怒、是桀骜不驯、是冲天的杀气。
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——(唐·黄巢《不第后赋菊》)

从不问世事的隐士,到万人之上的皇帝,再到绝望愤怒的反抗者,为什么在深秋时节人人都喜欢拿菊花说事呢?在诗人元稹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啊,因为这个时节还在盛开的花也只有菊花了。

菊花

唐代:元稹

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
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

元稹这么说,恐怕是因为忘记了木芙蓉花。因为寒露前后也正是南方木芙蓉盛开的时节,宋代诗人王禹偁就曾经在江浙一带亲手种植过这种花,并记得花开时的艳丽与锦簇,

八月寒露下,朵朵开红葩。
轻团蜀江锦,碎剪赤城霞。
——(宋·王禹偁《栽木芙蓉》)

宋代的诗人似乎很喜欢木芙蓉,而且写起木芙蓉来总喜欢用产于成都的蜀锦来作比,这是因为木芙蓉和成都之间还有一段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。唐朝灭亡后,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,其中在现在的四川一带有一个地方王国史书称为“后蜀”。后蜀皇帝孟昶,有一名宠妃名叫“花蕊夫人”,她长得妩媚娇艳,特喜欢鲜花,尤其是木芙蓉。皇帝孟昶为讨爱妃欢心,就颁发诏令:要求在成都城前大面积种植木芙蓉。第二年秋天花开的时候,他带着爱妃登上城楼,只见木芙蓉花开延绵数十里,灿若朝霞,蔚若锦绣。花蕊夫人芳心大悦,而大臣们也乘机歌颂皇帝的“美化工程”前无古人,他们说:

自古以蜀为锦城,今日观之,真锦城也。
——(《蜀梼杌》)

成都从此也就有了“芙蓉城”的美称。但专心于美人、美景的皇帝往往守不住江山。不久以后,宋朝军队就征服了这个小朝廷,美丽的花蕊夫人也被献给宋朝皇帝赵匡胤,但花蕊夫人对孟昶念念不忘,最后被赵匡胤赐死。蜀地的百姓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,尊她为“芙蓉花神”。

不过,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似乎不太靠谱。因为五代十国之前,唐朝诗人游览成都时,就见过那延绵数十里的芙蓉花海。长期生活在成都的才女薛涛就这样写到:

芙蓉新落蜀山秋,锦字开缄到是愁。
——(唐·薛涛《赠远二首其一》)

唐代诗人张立观赏花海后也有这样的感叹:

四十里城花发时,锦囊高下照坤维。

虽妆蜀国三秋色,难入豳风七月诗。

——(唐·张立《咏蜀都城上芙蓉花》)

由此看来,后蜀皇帝也不过是维护好了这片花海而已。而宋朝人很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灭掉蜀国的“正义性”,才编出了那个后蜀皇帝为花蕊夫人种植数十里芙蓉花的故事。对于这个故事,宋人似乎是非常相信的,后蜀灭亡300多年后,宋代诗人汪元量在游览成都时,仍然要讽刺一下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。

蜀主芙蓉城

宋代:汪元量

芙蓉城上草萋萋,吊古徘徊日欲西。
帝子不来花蕊去,荒唐无主乱鸦啼。

寒露过后,木芙蓉花逐渐凋零,正如王朝的兴衰般不可逆转。而花朵留下的美好记忆,却犹如这段帝王佳人的爱情故事,总让人们津津乐道、久久不忘。

Copyright ©Maitiange  湖南省麦田格教育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湘ICP备180055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