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间正道是沧桑_ 肖雨婷_麦田格素材库
全国咨询热线:400-0731-880

人间正道是沧桑

作者: 肖雨婷  |  年级: 小学六年级  |  时间:2020-02-28  |  字数统计:4527

本文选自麦田读书,作者为麦田格 肖雨婷,指导老师为黄其

八月,树上的枣已经密密麻麻了,又大又圆,有青有红,青如碧玉,红的似玛瑙,在阳光照射下金闪闪的。那个少年站在树下,他一袭青衫头以竹簪束起,身上一股不同于兰麝的木头的淡香,少年姿态娴雅,瞳仁灵动,他灵动的窜上树,坐在树干上,爽朗地笑了,他从树上熟练地摘下一颗枣抛在嘴里,望着街外人来人往,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透在他身上,瞧着十分暖意,那时他正满十五岁,那时似乎微微一笑就能够忘忧
  清冷的月光下,两个少年纵马在无限的原野上奔驰,四蹄翻腾,长鬃飞扬“驾,驾”,远处只听见有马的轻响,两个少年相视一笑,脸上洋溢着轻快的笑容,恍惚间,月光照亮了马蹄扬起的黄沙,那个少年的笑愈发的灿烂。
  赤马白衣少年朗,风光霁月世无双。这是追忆,更为流年。
  从会当凌绝顶,到忆昔开元盛日,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,那个少年依恣意漫游,朝气蓬勃,帝国的阴影,帝国的苦难,此时并没进入他的视野,他仍笑着,心境充满了阳光。
  可以说由于性格原因和年轻时的漫游经历,使得他对这个世界永远抱着一种希望之情,尤其是天宝三年,他在漫长的途中结识了李白与高适,三位诗人由于性格相近,情投意合,三人一同登高致远,访道寻幽,让那个少年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,以至于很多年后,他身陷困境,常回想起那段时光,
  怅然,不禁怅然叹世间境遇多变。
  天宝四年,那个少年匆匆收拾了行李,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,带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民风淳。”的理想来到长安参加科举,那一年,他三十五岁,已不惑之年的他参加科举,这次的心态与二十四岁那年完全不同,他对这次科举很看重,所以做了充分的准备,考试时,他自信满满,将那张被他皱得有些发汗的试卷反反复复 ,仔仔细细查看,最后才将那密密麻麻的试卷交了上去。可是,榜文上的那一排字还是让他失望了,“无一人及第。”
  这场考试他考的荒唐,只因李林甫为了取悦李隆基,造出了“无人及第”的假象,让皇帝以为天底下的才子全都被朝廷录用,天下没有一个人才被淹没。
  这种做法让李隆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可对杜甫来说,这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他将此科举看做自己成功的唯一机会,却惨败而归,他的内心是充满绝望的。
  此五年间,他过着“卖药都市,寄食亲朋”的生活,身体情况也愈向愈下,也正是这五年,他看懂了这人间的世情险恶,人情冷暖。苦难升华为忧思,他的双眼,开始盯上了人间的苦难,他看见路边冻死骨,他看见了男儿战死沙场,他看见了咸阳桥上来来往往,化成尘埃,一去不回了,刚叹口气,叹这个唐朝之凄凉,可又谁能懂?只能化笔为武器,作利刀,对自己诉说了。
  上天并没有放弃他,四十三岁时,被任“河西县尉”,但他拒绝了,他不忍心于看见更多平民百姓受灾,更无法容忍让他将武器对着毫无还手之力,更是他最同情的百姓。
  至德二年,安史之乱爆发,长安沦陷,他回到家乡,安顿好妻儿,投奔唐苏宗,坚信国不会灭,谁知,却被叛军抓住,押送长安,他的衣服褴褛不堪,头发也挡住了眼睛,随意地落着。他很平静,慢慢跟在后,却没人听见那轻轻一声叹息。夜晚,他看见月圆了,想起远在廊州的儿女,不禁黯然神伤,面对儿女的期盼,他们满满惭愧,却只能转身离开,黯然拭泪……
  严武去世,杜甫再次迁徒,他像一只经验丰富的候鸟,几十年显过,没有人,留意他的抱负和理想,而志在报国的胸襟,总被名扬天下的诗句掩遮,现在,似乎人也体弱多病,也只能休官养性,不问世事了,夜色中,一声凄叹穿过,百年风雨。这尘世飘然一生,又能给时光留什么念想,也许自己是那么无依无靠的沙鸥,任沧桑的翅膀,飞过中唐的大地于天空……
  恍惚间,他的眼睛模糊了,一滴泪悄然而落……
   
www.MAITIANGE.com

古之作者,初无意于造语,所谓因事以陈词。如杜子美北征一篇,直纪行役尔,忽云“或红如丹砂,或黑如沾漆,雨露之所濡,甘苦齐结实。”此类是也。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。杜甫的一生先甜后苦,少年时壮志凌云“一览众山小”,中年多次受挫,让杜甫失去年轻时的豪气,面对日益衰变的国家,他变得忧国忧民。小作者充满灵气的文笔,用质朴的语言简述了杜甫的三起三落,文章真挚动人,可读性强。

指导老师:黄其
点评时间:2020-02-28
所属话题:杜甫
我要评论《人间正道是沧桑》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文章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Copyright ©Maitiange  湖南省麦田格教育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湘ICP备18005509